松下的中国梦碎:员工调查揭露效益下滑与人才流失的真相
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松下家电厂,一度让王芳自豪的第一份工作,如今却面临着效益持续下滑、人才流失的严峻挑战。这个曾经在华东地区引以为傲的大厂,现在却是员工们最关心的话题——何时能够解散并分红。
据老员工回忆,这个曾经以其先进技术和高标准管理著称的工厂,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时,是当地农田的一抹绿意。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周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传统家电制造业早已不再是高科技领域,而松下的产品更是面临国内外竞争激烈的情况。
尽管如此,这座占地超过35,000平方米的大型工业园区依旧保持着它作为日本合资企业的地位。但是在2012年之后,整个工厂的人数减少了四五百人,上述产量也从每年400万台降至270万台左右。现在除了生产线上的员工,大多数办公室部门已经停止招聘新人,以期通过压缩人员规模来提高效率。
王芳透露,这个地方以前每年的产量都很高,但近几年来,因为市场需求减少和国际竞争加剧,使得原来的生日补贴和旅游津贴都不再有。这对于那些希望提升生活水平或者寻求更好机会的年轻员工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他们不得不选择留下来继续“混日子”。
此外,该公司还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在财务部门中,即使有大学毕业生的加入,也无法缓解长期缺乏新鲜血液的问题。而且,与国产品牌相比,松下的价格远远超出同等质量,因此即使是自己也不愿意购买这种品牌产品。
根据一份来自中怡康对2014年中国家电零售市场监测报告显示,松下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不仅空调、洗衣机、冰箱等业务受影响,而且连彩电也难逃这一命运。这表明松下在中国市场正处于一种“跌跌不休”的困境之中。
此外,由于文化差异和薪酬待遇问题,对于那些被派往本地工作但享受丰厚福利待遇的日本雇员而言,他们常常感到孤立无援,同时他们带给中国团队的是一种权威感,但这也导致了沟通中的尴尬局面。此外,由于成本问题,以及文化差异造成的问题,本地员工与这些外派雇员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任不足,从而影响到研发与制造之间嫁接成果的效果。
最后,当问及是否考虑离职时,大多数老手都表示不会或暂时不会离开,因为想要找到新的工作又要担心不能提高收入,又要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因此,只能继续“混”下去。不过,有些老手开始盘算如果公司倒闭能拿多少遣散费;三十岁左右那一代则纠结是否应该走;而刚毕业进来的大学生则只是来刷简历,并没有真正投入到这个行业里去思考未来。
总体而言,这个曾经辉煌一時的大厂如今正处于低谷,它所代表的是一个故事,那就是在全球化浪潮中,无论你如何努力,都可能因为不可预知因素而变得毫无价值。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那么这座用爱情与汗水建造起来的地方,将会成为过去的一个缩影,只剩遗憾和怀念。